
傳承了50幾年的新光戲院,不單止是粵劇殿堂,更是北角街坊、香港人的集體記憶,香港政府究竟為何不出手相助呢?講到底,就是香港政府仍然以「生意人」的角度,去審視文化保育政策。其實香港政府一直以來對文化政策的思維全錯,粵劇產業已經不是唯一的受害者。
早在2007年初,香港政府第一次提出《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》,計劃容許不同社會企業投標競爭,提出一個個不同的活化方案,希望令歷史建築活化再用,融入社區。立意良善的活化計畫,最終都被「施政思維全錯」的香港政府搞歪。
翻查《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》的不同文件,發現計劃裡面審視投標者的標準非常奇怪,處處列明「自負盈虧」四隻字,甚至將「自負盈虧」放在「歷史價值」前面,計劃指引更加清楚列明:「投標方案要合乎成本效益,不應依賴政府資助作主要收入來源」。
在這種思維之下,活化歷史建築計劃出來的產品,也只會是一個個生意人的生財工具:1960年已經建成的北九龍裁判法院,在2008年慘糟成為首批「被活化」的歷史建築,環境清幽建築深具特色的法院自然引來眾多投標者競爭,最終獲勝者?卻是被紐約時報評為學店,並且揭發借貸購入多橦歷史建築投機的「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」。而前文提到過的八和會館,縱使深耕粵劇多年,仍被拒絕。當時活化計劃的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有解釋拒絕的原因:「八和會館要求政府撥款係經濟能力不足,不獲揀選。」相反,「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」因為強調政府「一蚊都唔使畀」(分毫不用),故雀屏中選。
純粹用生意人的思維去「活化」、去「復興香港文化」,最終只會淪為本末倒置的「雞棚」。
北九龍裁判法院,最終何去何從呢?薩凡納學院,學費每年30萬,學生不足1500人,賺錢賺了12年後,終於在2020年宣佈停辦,2022年慘糟「再度活化」,由善導會投得標的。善導會網站預告:2026—2027年度會開始營運,目標係興建「香港首間普及司法教育中心」。
一個個「雞棚」被拆穿的同時,真正有志於文化保育的志士也洞悉了政府心思,懶得再陪政府玩「保育」遊戲,《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》第一期有114份標書,到第五期只剩34份。香港政府生意人「自負盈虧」的心態,難聽點就是「生死自理」。
當被問到新光戲院結業何去何從,文化局羅淑佩局長只能拋出「我們有《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》的計劃」的書包,但仔細看這份《藍圖》,只是充斥住諸如: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...是國家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進發的基礎。」「習近平主席...的重要講話寄語......」之類的口號廢話。
香港文化保育的悲歌就是,香港政府用生意人的思維,舔習近平的鞋底!
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
國家與資本的雙重夾殺—香港文化保育的悲歌(上)
中共在法治、「一國兩制」和文化政策方面的策略
中國律師在非執業活動中的言論自由深受侵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