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加入睡不飽俱樂部!新手爸媽超有感,育兒知識報你知

歡迎加入睡不飽俱樂部!新手爸媽超有感,育兒知識報你知

時報出版 2021-01-07 16:50

高需求寶寶是天降大任給父母

「醫生!為什麼我家寶包老是哭個不停,從嬰兒床上抱起來就哭,才吃飽沒多久又哭,一睜開眼睛沒看到人更是哭鬧不休,實在好難帶啊⋯⋯」,每次在診間聽到筋疲力竭的爸媽問我這個問題時,我腦中的雷達就會偵測到,這個寶包可能就是「高需求寶寶」。

通常「高需求」特質也會伴隨著「高敏感」。為什麼我會這麼理解呢?因為小肉包年幼時,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「高需求寶寶」,他有很靈敏的聽覺,所以哪怕只是微小的聲音,也會讓他驚醒。而且他在一歲左右時常夜哭,我必須睡在嬰兒床旁邊哄他入睡,有時以為他睡熟了,我躡手躡腳要悄悄離開,他會立刻醒來又是驚天一哭,我只好繼續陪他,這種狀況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。

另外,他的嗅覺和味覺也很敏銳,食物中只要有一點點他不喜歡的味道,他就會立刻吐出來,所以我和琦琦花費了很多時間與精神,耐心地陪伴他。小肉包長大後,這些惱人的情況才比較穩定好帶些。雖說現在新的挑戰仍持續進行中,但他卻變成一個愛撒嬌又貼心的小傢伙!

固執、極需安撫……,五大特質認識高需求寶寶

平時在門診檢查這麼多的寶包,會讓我懷疑是高需求寶寶的孩子,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高頻又激昂的哭聲。這類的寶包通常也很敏感,只要輕輕碰到他們,或是從爸媽身上、提籃裡把他抱出來時就會大哭。高需求寶寶也稱為「困難寶寶(Difficult baby)」,他通常需求很多、要人安撫、對環境特別敏感,又很堅持、固執,想做的事與想要的東西一定要達成,如果跟親密的人接觸,會讓他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,所以極需要父母或照顧者長時間的陪伴,隨時承接他的情緒感受,也因此會使得照顧的人精疲力盡,不時感到很崩潰。

但我要特別強調,高需求寶寶並不是一種疾病,只是每個寶寶狀況不同。這類型寶寶有下列五項特質,只要符合其中一、兩項,就要考慮孩子可能是高需求寶寶,必須用一些特殊方法加以引導與對待。

【特質一】反應強烈,一點小改變就會大哭。

對於他人的觸碰,一般寶寶說不定會笑或不會有太過度的反應,但高需求寶寶只要別人一接近,他就開始大哭,而且可能是無法安撫的崩潰大哭。看診時也發現,有些孩子進到診間後,一直無法停止哭泣,而且很難安撫,但是一走出診間馬上就好了,甚至,有時寶寶的情緒反應很劇烈,一生氣頭就會亂撞,容易發生危險,關於這點爸媽要小心注意。

【特質二】精力旺盛,活動量大,不愛睡覺。

高需求寶寶不管男生或女生都是精力旺盛,醒來後即使還躺在床上,也一刻間不下來。這些寶寶未必是過動,只是活動力十足,無時無刻動來動去,因此爸媽視線很難離開寶寶。

由於他們體力比別的寶寶更好,因此睡眠需求大多不高。等他們長大些,到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就讀,在午休時間可能是不睡覺、會擾人的小搗蛋。

【特質三】餵食頻繁,喜歡人抱。

就算不餓,高需求寶寶也會用哭聲要求餵食,透過吸吮,能讓他獲得口慾的滿足,或許一至兩小時就要餵一次。雖然這些寶寶餵食頻繁,但吸一下就會讓他們覺得很安心,沒多久便會睡著。但也因此造成許多親餵母乳的媽媽覺得很疲憊,因為寶寶似乎無時無刻都黏在她們身上。

高需求寶寶也喜歡跟人相處、有人陪伴,因此很依賴爸媽或主要照顧者,常要人抱,一放下就來會容易大哭大鬧。

【特質四】反覆無常,高度敏感。

原本對高需求寶寶有效的安撫方法,常常實行一陣子就失效。例如,有些爸媽利用喝水聲音等白噪音,來讓寶寶比較不哭鬧,但這招的有效期只有一下下。安撫高需求寶寶方法要不斷調整,因為總是有意想不到的狀況出現。

此外,高需求寶寶的嗅覺、聽覺非常敏感,常會第一個聞到奇怪味道,或能聽到很微小的聲音,並且容易因為一點點聲響就醒來。

【特質五】無法自行安撫,對分離非常警覺。

這類型寶寶通常早上睡醒後,不會自己玩,會要求媽媽或爸爸一起陪他玩。他們對分離也十分警覺,很多媽媽想趁寶寶睡著後,做一些自己的事,但當媽媽一離開,他很快會察覺,因此媽媽幾乎無法擁有自己的時間。

高需求寶寶需要與照顧者建立親密關係,若寶寶一開始沒有獲得良好的安全依附,未來內心可能會變得比較封閉,長大後更不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。但只要用對方法,爸媽和高需求寶寶就能建立非常好的關係,寶寶長大後也會主動關懷別人,社交、人際互動都會不錯。

但這類型的寶寶有完美主義傾向,常因某個點卡住而生氣,努力卻做不到時不知如何釋懷,此時爸媽要適時引導,當寶寶想做的事無法達成時,要讓他學習接受、懂得自我安慰,並找到臺階走下來。

耐心靜待敏感但體貼的五、六歲時期

面對高需求寶寶,爸媽要先調整自己的作法和心態,這樣會比「想要調整寶寶」有效得多。至於許多父母推崇的「百歲醫師教養法」適合高需求寶寶嗎?我認為,百歲醫師的方法,是用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去制約孩子,卻未必能考慮他情感層面的需求。由於高需求寶寶很固執,可能會以一直哭、跟你拼到底的方式表現,用百歲醫師的方式,可能會讓爸媽感覺更挫折。因此,親密育兒比較適合這類型寶寶,但這當然也要考量照顧者的體力和心情。

而高需求寶寶幾歲會變得比較好帶呢?目前並沒有定論,一切因人而異。有些寶寶六個月後就會改善,因為等他發展比較成熟,會看表情、會有反應,坐姿也比較穩後,較會自己玩,就不會這麼依賴照顧者。

我的建議是:「一歲前處理寶寶生理需求,一歲後處理他的情緒。」寶寶大腦大概在一、兩歲後,會漸漸發育完成,而兩、三歲後就會跟大人差不多,因此許多爸媽會說,高需求寶寶似乎在一、兩歲後稍微比較穩定、好帶,一方面是因為認知能力比較躍進,另一方面也聽得懂人話、比較能表達。但兩到四歲可能會因為自我意識的發展又混合了敏感的情緒,爸媽仍須費心引導,等到了五、六歲後,他有可能漸漸蛻變為敏感卻體貼的人,這個時候,爸媽們就會覺得之前的辛苦,都是值得的。

沒有孩子不發燒!照顧發燒兒應避免的NG行為

發燒是兒童最常見、也是最令父母擔憂的問題。

在過往,當孩子發高燒時,家中長輩一定會緊張萬分地問醫生:「唉呀!溫度這麼高,會不會把腦袋燒壞啊?」,時至二十一世紀,還是有老一輩的阿公阿嬤、甚至是一些新手爸媽帶孩子來看病時,也會問我同樣的問題,可見這個錯誤的觀念至今已深植在許多人心中。

其實,真正會讓腦部受到損害,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的,是藏在發燒背後的重大疾病,如腦炎、腦膜炎等。所以當發燒時,要先處理的是「找出病因」,而不是「急著退燒」。否則把燒壓下來,以為看不見燒,疾病就會消失,事實上這是眼不見為淨的鴕鳥心態,如果病還是在,燒仍會出現。

關於發燒的四大迷思

「發燒」的定義,不論大人小孩都一樣,是指耳溫、肛溫攝氏三十八度以上,腋溫攝氏三十七.五度以上。

其中又以量肛溫最準確,因為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,腋溫則比較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。

雖然現在額溫槍又快又方便,對於因為害怕而亂動的孩子來說也比較容易量測他的體溫,但是孩子的體溫很容易受外界影響,例如剛從大太陽的室外進入診間,或是孩子全身被包緊緊,還來不及調節而造成體溫稍高,所以若額溫約三十七度多,我們還是建議再輔以耳溫來判斷。

此外,嬰幼兒的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更不如成人,所以體溫變化會比大人還要大,如果天氣較熱、穿得太多,又或剛洗完熱水澡,就可能會讓體溫上升。若對寶包是否發燒有疑慮,可以讓他安靜半個小時後,再測量一次體溫。

誠如前面所說,父母對於發燒,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正確的觀念。尤其是當孩子高燒不退或反覆發燒時,更是令爸媽擔憂不已,總想著有什麼方法能趕快讓孩子退燒、身體舒服些,情急之下有時就會亂投醫。

以下就列出父母最常見的四種發燒迷思,幫助大家改正錯誤觀念。

迷思一:發燒不需要看醫生。

小孩發燒的原因以感染為主,其中又以病毒感染居多,少部分則是細菌感染。還有其他原因,例如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或癌症。但是不見得有感染就會發燒,像是有的孩子得了腸病毒還是活蹦亂跳,也沒有發燒的症狀,所以是否發燒也要看孩子當時的免疫細胞對發炎或感染的反應。其中又以三個月以下的寶包最需注意,因為這時候小嬰兒的免疫系統較薄弱,加上無法表達哪裡不舒服,因此若是有發燒現象就應盡快送醫。

我也曾遇過有媽媽在網路上問我:「孩子發燒三天了,可是活動力看起來還好,究竟要不要去看醫生?」我當然不建議隔空問診,但發燒就是身體的一種警訊,當爸媽有擔心及顧慮時,還是趕快帶孩子去看醫生吧!

迷思二:生病發燒的時候,睡冰枕就會有退燒效果?

人體內的體溫調節中樞是將體溫「設定」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,但是當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,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,使得體溫上升。

當出現發燒現象時,大腦會認為三十八度以上才是正常體溫,此時若是使用冰枕、退熱貼等局部物理性降溫的方式來退燒(也就是用一些溫度比正常體溫低很多的物品貼在身體表面,來達到「冷卻」的效果),這種違背當時腦部的體溫設定,會使熱量流失,不但讓孩子有溫度驟降的畏冷不適感,同時人體為了要將溫度拉回三十八度,只好又開始發抖打顫來增加溫度,這樣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。

過去也曾經有許多家長會使用酒精擦澡的方式,希望讓發燒的孩子能夠藉由散熱來達到退燒的效果,但是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,體內溫度其實還是一樣高,此舉反而會阻礙散熱,所以我不建議使用這個方法來退燒。

對於發燒的孩子,目前建議的物理性退燒法是利用溫水擦拭身體或是以溫水泡浴,用較溫和的方式減少身體發熱造成孩子的不適,並可以同時將身上的汗水帶走去除。

至於化學性退燒法,也就是利用退燒藥,包括口服、肛門塞劑、注射之藥物,可以調整腦部對於體溫的定位點,是較理想的方法。

迷思三:發高燒就一定要打點滴才會退燒?

在反覆發燒與退燒的過程中,孩子會流很多汗來散熱,所以身體容易缺乏水分,打點滴只能增加體內水分,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沒有退燒效果。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,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的狀況出現,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與電解質的適度補充。

所以爸媽千萬不要認為發燒就一定要打點滴,因為這樣做不但沒有治療效果,也會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。

迷思四:使用退燒藥後仍有發燒現象,一定是這個醫生開的藥沒有效?

我想很多爸媽都曾遇過寶包吃了退燒藥,但是後來體溫又再度高燒的現象,這時有些家長就會認定這個醫生開的藥沒有效,而再去找其他醫師看診。事實上,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,如果疾病的病程還沒結束,退燒以後又再度發燒是很常見的事情。

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,其中有些病毒感染,例如腺病毒,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。倘若發燒不退,就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,而不是責怪醫生開的藥物沒效。

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嗎?

有不少人認為生病就要吃藥,藥吃越多、復原就越快。但是我也遇過怕孩子吃藥會傷肝傷腎,或是擔心濫用抗生素會造成抗藥性,因而拒絕醫師處方的爸媽;還有家長認為人體有自癒力,生病或發燒能自然好,不需要吃藥。對於過度迷信藥到病除,以及完全不依賴藥物、講究自然療法這兩種極端的人,做醫師的就必須以極大的耐心來說明孩子的病症以及用藥的安全性。

的確,發燒是人體發炎或感染時,自然抵禦的反應,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,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。但是發燒也會加速新陳代謝率,增加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產生,對於健康的孩子來說,或許傷害不是很大,但若是孩子有先天性疾病或體質虛弱,發燒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
每一種疾病都有病程,用藥也有不同的時機與劑量,以退燒藥來說,就是要告訴我們身體調節體溫的中樞,是要讓溫度下降的時候了。當孩子繼續燒到三十八度.五度,或是體溫三十八度、而且已經出現很疲憊而且不舒服的狀態時,其實就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物。

使用退燒藥物的三大原則

目前使用於孩子的退燒藥物主要有兩類,一類是口服藥水(或是錠劑),另一類則是肛門塞劑,因為使用後退燒效果出現時間不一,請爸媽們務必要注意使用的原則。

原則一:每次服用退燒藥水要間隔四至六小時。

若是口服退燒藥水(或是錠劑),因為藥物需要經由腸胃吸收,效果比較慢,平均約三十至六十分鐘才會慢慢退燒,但效果會持續好幾個小時。

所以如果寶包發燒時使用退燒藥水,中間要間隔四至六小時再服用。爸媽若太心急就再給藥,就會像是重複用藥、造成劑量過高、甚至引發寶包低體溫的危險。

原則二:若體溫超過三十九度,可使用肛門塞劑。

若是使用肛門塞劑,也是要間隔四至六小時,但建議超過三十九度再使用,因為藥物是透過直腸黏膜吸收,大多在三十分鐘內就能出現退燒效果。

原則三:退燒藥物不可密集使用。

若服用完退燒藥水(或是錠劑)兩小時後體溫仍在三十九度,也可考慮使用退燒塞劑,因為這時口服退燒藥的效果也差不多沒有了,間隔兩個小時再使用,也能避免使用退燒藥物太密集,當多種藥物效果加乘起來時,反而會使體溫降太低。

當孩子的體溫漸漸下降後,爸媽仍不能掉以輕心,還是要繼續觀察孩子身體及精神各方面的表現,因為退燒只是症狀的緩解,而非疾病的痊癒。我希望每個孩子都不需要用到這些藥物,但也希望爸媽別因為太害怕藥物而讓孩子因為發燒而受苦,重點是病症若未改善就要盡早就醫。

【醫師娘的媽媽經】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

我是阿包的另一半、小肉包的媽媽琦琦,在最後我以媽媽的身分,分享我的育兒經。

每當有爸爸說:「我就是不會帶小孩啊!我是第一次當爸爸!」我會告訴他:「也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。」

在這精實的人生階段,爸爸更要拿出積極的態度,無論是收集育兒相關資訊,或者實際上與媽媽一起學習如何照顧與陪伴孩子。

會讓媽媽心寒無助的,往往是最親近的伴侶消極被動的姿態,總覺得老婆就該站在育兒前線!我啊!外出工作賺錢也辛苦受氣!老子平常就是要休息。

如果爸爸們發現老婆脾氣暴躁、憂鬱、眼神失去昔日光彩,其實也該意識到她可能快要戰死在前線了。別懷疑寶包的威力!不少人都發現即使是只有一個寶包,也有可能搞得全家人仰馬翻(尤其是高需求寶包或者身心有特殊狀況的寶包)。千萬別想著我們上一代的媽媽都可以,老婆為何撐不下去?孩子是會進化的,跟以前小時候的我們完全不同。)

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,而且,也不是每個人天生都適合當全職媽媽!

零到六歲這段期間,最需要夫妻雙方協力了解自己孩子的天生氣質,去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育兒教養策略;再思考育兒人力的安排,是媽媽主力、或爸爸當主力,又或是長輩支援、保母、托嬰等,這些都得衡量每個家庭經濟狀況及家庭成員的個性及健康、體力,做出妥善的規劃。傳統將母愛無限上綱,認為媽媽可犧牲奉獻獨攬一切的想法,在現代已經不合時宜。

此外,若非媽媽親自帶寶包,真的不要以高標準放大檢視其他人育兒的小細節,有時要勸自己,寶包只要健康、平安、快樂,其他人帶小孩的方式有沒有按照自己的標準,就是其次了!適時「放下」、「退一步」、「充分授權」、「大原則監督」,才能當個快樂的媽媽!

本文摘自《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:養育孩子不輕鬆,暖爸兒醫幫父母解決育兒難題(隨書贈《育兒常見難題手冊》)
【本文由時報出版提供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】

熱門文章
水逆掰掰!水星要順行了 4星座「好運旺炸」鹹魚大翻身
水逆掰掰!水星要順行了 4星座「好運旺炸」鹹魚大翻身

TVBS新聞網

影/印度神童預言再中 最新預言警告台灣、美國、中國、印度小心10件事 特別注意5月
影/印度神童預言再中 最新預言警告台灣、美國、中國、印度小心10件事 特別注意5月

中天新聞

錯過要等1年!全聯買1水果「送保鮮盒」 婆媽手刀搶購
錯過要等1年!全聯買1水果「送保鮮盒」 婆媽手刀搶購

TVBS新聞網

快訊/國家級警報響了!5縣市大雨開炸 外出慎防強陣風、溪水暴漲
快訊/國家級警報響了!5縣市大雨開炸 外出慎防強陣風、溪水暴漲

中天新聞

餘震破千起嚇壞!國師示警「這時間」前必受震動 勿掉以輕心
餘震破千起嚇壞!國師示警「這時間」前必受震動 勿掉以輕心

TVBS新聞網

影/才接到母來電!北市忠孝西路派出所驚傳員警中彈 送醫不治身亡
影/才接到母來電!北市忠孝西路派出所驚傳員警中彈 送醫不治身亡

中天新聞

地震不斷!藥師佛「為民擋災」身首竟分離了 網祈福:天佑台灣
地震不斷!藥師佛「為民擋災」身首竟分離了 網祈福:天佑台灣

中天新聞

地震重創花蓮觀光業!遊客「全往南部走」 商家嘆:很怕讓員工放無薪假
地震重創花蓮觀光業!遊客「全往南部走」 商家嘆:很怕讓員工放無薪假

中天新聞

越震越斜! 「新成屋」遭控傾斜 住戶:常覺得暈
越震越斜! 「新成屋」遭控傾斜 住戶:常覺得暈

TVBS新聞網

破百萬下載!高三生自學開發「臺灣地震速報」APP 網狂讚:一人贏過國家隊
破百萬下載!高三生自學開發「臺灣地震速報」APP 網狂讚:一人贏過國家隊

中天新聞

台餐飲集團「驚爆倒閉」!500人失業 30間門市一排倒
台餐飲集團「驚爆倒閉」!500人失業 30間門市一排倒

TVBS新聞網

日本超商公告「禁止說這句」!台灣人也超愛講 網全傻了:很常說
日本超商公告「禁止說這句」!台灣人也超愛講 網全傻了:很常說

TVBS新聞網

暴雨還沒結束!全台大雨「這3天最猛」 北中南全逃不掉
暴雨還沒結束!全台大雨「這3天最猛」 北中南全逃不掉

TVBS新聞網

癌症來臨前有徵兆?醫曝「5症狀」留意 疲倦、咳嗽別忽視
癌症來臨前有徵兆?醫曝「5症狀」留意 疲倦、咳嗽別忽視

TVBS新聞網

快訊/嘉義通報!北市六條通女床上身亡 反鎖房內警破門仍傳憾事
快訊/嘉義通報!北市六條通女床上身亡 反鎖房內警破門仍傳憾事

中天新聞

黃子佼非常害怕!命理師曝:孟耿如已不愛他、正緣變「刑剋」
黃子佼非常害怕!命理師曝:孟耿如已不愛他、正緣變「刑剋」

藝點新聞

台北也難逃?爆「台灣恐有規模8.7強震」 專家怒喊:不可能
台北也難逃?爆「台灣恐有規模8.7強震」 專家怒喊:不可能

TVBS新聞網

9歲女孩腋下臭被排擠!門診3成狐臭是青少年 耳內1徵兆判斷
9歲女孩腋下臭被排擠!門診3成狐臭是青少年 耳內1徵兆判斷

TVBS新聞網

比蝦皮高招!妹子點開男友「銀行APP」淚崩 赫見一排出軌證據
比蝦皮高招!妹子點開男友「銀行APP」淚崩 赫見一排出軌證據

TVBS新聞網

74
0
分享